(英文依名字字母,中文依姓氏筆畫排序)
Deke Sharon
被譽為“現代無伴奏合唱之父”(《娛樂周刊》),他是一位多才多藝的無伴奏合唱音樂人。他擅長編曲(百老匯音樂《In Transit》)、指導電影(《歌喉讚》1、2、3)、電視節目(美國、荷蘭、中國、南非的《The Sing Off》、Peacock的《Bumper in Berlin》、Disney+的《Best in Snow》、BBC的《Pitch Battle》)、指導職業團體(Disney的DCappella)、演出(每年在卡內基音樂廳舉辦的TotalVocal音樂會)、培訓(Lifetime的《Pitch Slapped》)、製作專輯(Straight No Chaser)、巡迴演出(A Cappella Live)和活動(Camp A Cappella),他發布了數千份編曲,同時在全球推廣無伴奏合唱。
Gabriel Amadeus Hahn
擁有作曲/編曲碩士學位 (慕尼黑與德雷斯頓音樂高等學院) 的爵士鼓手,並活躍於身體打擊、人聲打擊 (Beatbox),曾與德國眾多著名表演者如同台演出。
2009 年起,擔任世界知名爵士團體 New York Voices (紐約之聲)鼓手及人聲打擊,並參與專輯《Reminiscing in Tempo》。2017年,參與阿卡貝拉團體 Brussels Vocal Project (布魯塞爾人聲計畫),擔任《Modern Tales》製作之歌手。Gabriel 不斷尋求新的音樂表現形式,曾接受過印度、阿拉伯和拉丁美洲打擊樂的訓練,並經常在歐洲、亞洲和美國開設工作坊。近期,他更在柏林建立 《音樂 +人身》的社團,並透過他所創立的 Body Music Berlin 致力於無障礙藝術交流,帶領大眾愛上人身音樂。
北村嘉一郎Kaichiro Kitamura
北村嘉一郎(Kai)在日本以「爵士人聲打擊樂手」聞名。出生於1974年,從小以人聲打擊為樂,並曾擔任TRY-TONE成員。他獨特的吸氣和呼氣打擊法聽起來像真正的鼓一樣,甚至可以分別為樂隊和人聲樂團伴奏。
他在2007、2008台灣國際重唱藝術節舉辦人聲打擊工作坊,並三十多次到訪韓國為學生舉辦了眾多工作坊,還多次受邀在專輯和音樂會擔任演出嘉賓。他亦與一些著名的音樂家合作,如 Yoshihiko Nava、Makoto Kuriya、Noriko Satomi、Geila Zilkha、Ayumu Yahaba和 Yonwoo Kim等等,現正鑽研爵士樂中的人聲打擊。
Kai在2009年和2010年以大師和嘉賓身份受邀參加香港國際無伴奏合唱節。2015年正式加入澳洲阿卡貝拉團The ldea of North,並在澳洲、亞洲、歐洲和中東巡演。Kai亦是日本無伴奏男聲四重唱HamojiN(鱧人)的成員之一,發行過兩張專輯,並在日本各地巡迴演出。Kai曾在Vocal Asia擔任日本代表長達十一年之久,並於2020年轉為「藝術顧問」一職。
朱元雷
現為台灣合唱音樂中心的流行爵士藝術總監,多次受邀擔任香港、上海、韓國、新加坡擔任現代阿卡貝拉比賽評審。為了實現一生的合唱夢想,於 2000 年,毅然放棄當下的職業,與一群好友創立財團法人台北市新合唱文化藝術基金會-台灣合唱音樂中心,成為終身的合唱志工,曾擔任此基金會的董事長、執行長,致力於台灣合唱音樂中心的落實發展,開創十月「台灣國際重唱藝術節」(TIVF)並已成為亞洲最具規模之人聲樂團國際賽,之後又於每年四月舉辦「春唱」(SVF)開拓國內人聲樂團展演平台。本著創新、分享與服務的理念,全力發展台灣人聲樂團或「現代阿卡貝拉-Contemporary A Cappella」的現代藝術以落實音樂生活化,將推動「合唱知識網站」以達到資源分享與服務,更是未來致力於合唱工作的重要方向。
李文智
具有乾淨渾厚的假聲男⾼⾳和義⼤利式美聲男⾼⾳雙聲帶,演出曲⽬極廣, 涵蓋早期⽂藝復興、巴洛克、古典以及歌劇、神劇、⾳樂劇等。 多次⼊圍⾦曲獎「最佳專輯製作⼈」獎 、 「最佳創作」獎、 「最佳宗教專輯」獎。 2009年《聖母哀悼曲 Stabat Mater》榮獲第⼆⼗屆⾦曲獎傳統藝術類「最佳演唱」獎,約翰霍普⾦斯⼤學頒給傑出校友的「普世知識貢獻獎」 Knowledge of the World Award。
跨界 CCM 現代商業音樂(Contemporary Commercial Music) 後,也成為華語的流行音樂界知名音樂指導老師,包含知名流行歌手以及演員,和擔任浙江衛視多個歌唱節目的音樂總監。
陳安瑜
現任天生歌手藝術總監、天生音籟兒童合唱團藝術總監、高雄市客家兒童合唱團指揮、中鋼真善美合唱團指揮及高雄醫師公會合唱團。
國立台南大學音樂系、國立中山大學合唱指揮碩士、匈牙利李斯特音樂院柯大宜學院 (Kodály Institute of the Liszt Ferenc Academy of Music) 暑期班結業。指揮天生歌手合唱團及高雄女中合唱團參與比賽榮獲佳績,並受邀至日本、新加坡、印尼、上海等地演出。主辦2016及2018年Asia Kodàly Symposium國際學術研討會。2019年受邀擔任電影「聽見歌再唱」演員合唱指導。為紮根南台灣合唱教育,2016年始召集在地優秀師資成立教學團隊,於2020年創辦天生合唱藝術中心及天生音籟兒童合唱團。經常受邀到國際音樂節及各縣市擔任合唱相關研習講師推廣歌唱遊戲(Singing Games) ,為台灣兒童合唱注入教育能量。
張雅涵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碩士,主修聲樂;2007年起以專業演員身份旅居紐約,取得美國音樂劇與戲劇學院AMDA(American Musical and Drama Academy)專業音樂劇文憑,並於紐約以及美國各地參與各類型製作演出,同時從事音樂及歌唱教學,以及影視演出和配音、配唱等多元專業工作。目前為美國演員工會(Actors’ Equity Association)成員,為台灣少數獲該公會承認並取得正式成員資格之優秀表演者。
主演外百老匯音樂劇《Sayonara》、外百老匯舞台劇《The Subtle Body》、《The Emperor’s Nightingale》、全新音樂劇製作《Night-Tide》於知名紐約音樂劇節(New York Musical Festival)中演出。對於創作開發有強烈熱情,於紐約與多位優秀創作者及音樂家合作各類全新創作的初期讀劇演出及工作坊,亦參與全新音樂劇《Eastbound》之原創音樂劇歌曲錄製以及演出,近期演出為嘉義大學音樂系第23屆公演百老匯音樂劇《史瑞克》飾演費歐納。
劉郁如(雙雙)
台灣知名阿卡貝拉音樂家與教會音樂管風琴師,擔任創作,編曲,歌唱,教學,彌撒司琴等角色 。自幼習琴,並參與學校及教會合唱團。國中時期參與校際創作比賽奪得冠軍,初次在編曲創作嶄露頭角。高中赴美學習時,開始參與現代阿卡貝拉團體。之後進入芝加哥西北大學主修作曲,創立校內第一個由華裔學生組成的阿卡貝拉團體The Treblemakers,並於2004 年開始編寫阿卡貝拉歌曲至今,獲獎無數。大學畢業後前往奧地利維也納教會音樂學院,學習教會音樂。2009 年回到台灣成立Voco Novo,將傳統文化以及原住民音樂融入於阿卡貝拉,廣受好評與肯定。除了參與各項阿卡教學之外,目前擔任Voco Novo 女中音/音樂總監,Vocal Asia Festival 藝術總監,聖家堂首席管風琴師及指導老師,以及大博爾青年合唱團指揮。
劉靜諭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聲樂碩士,是一位演出經驗豐富的女高音,也是各類學生合唱比賽的常勝軍,其中領軍萬芳高中合唱團參加全國音樂比賽九次奪冠,成為台灣合唱界的佳話。2014年9月開始擔任上海阿卡貝拉中心的教育總監,進行阿卡貝拉兒童教材的編撰,以及阿卡貝拉的相關講座與教學,現任拉縴人風雅頌合唱團常任指揮、上海拉縴人室內合唱團常任指揮、逢友合唱團室內合唱團指揮。
面對音樂和學生的熱情和執著,是她給人最深刻的印象。她積極參與高中音樂課程的推動與創新,在其協助下成立了臺北市高中音樂科輔導團;此外,亦經常受邀擔任臺北市高中校務評鑑之教學評鑑委員、合唱及音樂課程示範教學講師以及各校合唱比賽的評審,同時,她也投入音樂教科書的編寫與歌唱教學教案的研發等工作。